作者:lin 發表時間: 2012-06-19 18:02:06 點擊數: 5557
.jpg)
負面情緒是指壹個人對客觀刺激進行反映之後所産生的過度體驗。無論人們對客觀刺激抱有什麼態度,自身都會直接體檢到,體驗是情緒的基本特徵。對於同壹個刺激,不同的人可能會産生不同的體驗,即使是同壹個人對待同壹個刺激,在不同的時間、場合也可能産生不同的體驗。客觀刺激滿足了我們的需要,我們就會産生積極正向的情緒體驗;客觀刺激沒有滿足我們的需要,我們則會産生消極負向的情緒體驗。 管理情緒
就壹般而言,消極的情緒體驗都屬負面情緒的範疇,但如果消極體驗是壹時性的、短暫的,其對當事人的身心及工作不會造成大的損害,若消極體驗長期存在,其危害性則是不容忽視的。消極的體驗屬負面情緒的範疇,而積極的體驗則未必都屬良好的情緒範疇,當壹個人的積極正向情緒超出壹定限度時,如狂喜、過分激動等,這種積極情緒也會變成負面情緒,導致身心受損。管理情緒
因此,負面情緒主要包括兩種情緒體驗形式:壹種是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體驗,它是指在引起悲、憂、恐、驚、怒、躁等消極情緒的因素消失之後,主體仍數日、數周、甚至數月沈浸在消極狀態中,不能自拔;另壹種是過度性的情緒體驗,它是指心理體驗過分強烈,超出了壹定限度,如狂喜、過分激動等。 管理情緒
持久性的消極情緒體驗和過度性的情緒體驗都有嚴重的危害性,危害的程度因人而異。有的人有較強的耐受力,負面情緒只會影響其人際關系和工作效率,不會對其身體健康造成很大損傷;而有的人經受長期的負面情緒之後,不僅人際關系和工作效率受到嚴重的影響,而且心理上的痛苦還會轉變成身體上的疾病,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據研究發現,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消化性潰瘍、糖尿病、哮喘、甲亢等都與長期的情緒緊張有關。我國中醫講:“怒傷肝,思傷脾、恐傷腎”。甚至有醫學專家分析,許多病人不是因病而死,而是因情緒低落或暴怒而死。因此,我們應該對負面情緒及其危害性有足夠的認識,學會預防和調控負面情緒。
1、過於強烈的情緒反應
人的情緒雖然主要受皮層下中樞支配,但是當這壹部分活動過強時,大腦皮層的高級心智活動,如推理、辨別等將受到抑制,使認識範圍縮小,不能正確評價自己行動的意義及後果,自製力降低;引起正常行爲的瓦解,並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降低。
國外有人做過這樣壹個實驗:讓幾個大學生個別地進人實驗室,該室有四個門,其中三個門是鎖住的,只有壹個門可以打開,實際上只要按順序將各門試壹下,便能很快找到出路。但當實驗者用冷水、電擊、強光、大聲等強烈刺激同時加之於受試者,使之趨於緊張狀態時,好幾個被試者呈現慌亂現象,不知道按順序找出路,四面亂跑,已經試過是被鎖住的門,會重複地去嘗試,顯然是給弄糊塗了。
像這壹類因情緒激動而失去理智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好些學生平時成績不錯,到了考試時,由於過分緊張,成績反而降低。有些運動員在重大比賽中,也常常因心情緊張而臨場發揮不好。過度的精神緊張,還可能引起超限抑制,壹個人嚇得呆住或氣得說不出話來就是這種表現。在盛怒之下引起心髒病碎發而突然死亡的事例,在臨床上也時有所見。
即使高興的情緒也需要適度,“樂極生悲”並不是聳人聽聞。心肌梗塞患者大笑容易發生意外,重症高血壓病人過度興奮可能誘發腦溢血。壹位外國作家曾舉出過許多由於高度愉快而引起死亡的例子:有壹個人得知三個兒子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同時奪得金牌後突然死亡。當壹位哲學家去世時,他的侄女因爲在他臨終床頭找到了六萬法郎,就快活地死掉了。《儒林外史》中屢試不第的窮書生範進,在突然聽到自己中了舉人的消息後,喜極發瘋,患了癲狂病。
2、持久性的消極情緒
另壹種不利的情形是情緒的持久性反應。當人在焦慮、憂愁、悲傷、驚恐、憤怒、痛苦時,會發生壹系列生理變化,這是正常現象,當情緒反應終了時,生理方面又將恢複平靜。通常此類變化爲時短暫,沒有什麼負面的影響,但若情緒作用的時間延續下去,生理方面的變化也將延長。久而久之,就會通過神經機制和化學機制引起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各種軀體疾病。
有人用動物做了這樣壹個實驗:將A、B兩只猴子的身體固定在相鄰的鐵架上,只讓前肢自由活動,下肢均有導線相連,可由壹自動控制的儀器通電給以電擊。兩猴面前各置壹彈簧開關(放鬆即自動彈回),所不同者A猴面前的開關可用以切斷電流,使兩猴都解除痛苦,人猴面前開關雖可操弄但無效用。實驗開始前,先讓猴子學會操縱開關。每次實驗時間爲6個小時,然後休息6小時。實驗中每隔20秒電擊壹次,在通電之前先亮燈爲信號。由於A猴要時刻警覺,每隔20秒操縱壹次開關(倘若疏忽,兩猴會同時受到電擊),因而比“坐以待擊”的B猴加倍緊張。實驗持續23天后A猴便不支死亡,經解剖發現其腸胃中已産生潰瘍,而B猴的腸胃卻安然無恙。
還有學者曾對五百多人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人們在經曆壹系列緊張事件後,各種疾病都有所增加。據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報告,在所有門診病人中,屬於情緒緊張而患病的占76%。這些病人因爲長期陷於某種情緒狀態,對那種緊張心情已經習以爲常,所以往往把註意集中到身體的症狀上,而不覺得它和情緒有關了。
.jpg)
上一篇文章:防止記憶衰退的方法
下一篇文章:教你如何緩解工作壓力
修改回復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