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齡期的寶寶約有15%有注意力不足的現象,在幼兒期時,父母就可以觀察您的寶寶是否注意力不足、活動量大、上課坐不住的情形,兒童心理學專家指導您一套方法讓寶寶從遊戲中直接訓練其專注力和放鬆度,讓您的寶寶更健康的成長。
1、環境很重要。
如果你想讓寶寶安靜地看書或者搭積木,而自己卻在看電視劇,打打鬧鬧嘻嘻笑笑的場景肯定會吸引孩子的專注力,他怎麼能專心投入呢?或者,家裏人比較多,大聲說話,這樣嘈雜的環境,恐怕孩子也很難不分心。舉個例子,我一個鄰居的孩子,上小學,每次在家做作業的時候,他的書桌上總是堆著很多玩具,還有豐富的水果、零食,這不是讓人眼花繚亂嘛?媽媽表面上是陪著孩子寫作業,可是呢一邊看著孩子寫作業,一邊給同事打電話聊天說笑,發現孩子磨蹭,還嘮叨催促。哎,這樣的環境,孩子怎麼能集中精力?
2、孩子專注的時候,不要打擾他。
很多寶寶到了一定年齡,比如2歲以後,就能主動安靜下來,因為他對某個東西感興趣,想研究研究。比如,玩水、玩沙、玩土,通常都很專注,這個時候大人不要打擾他,不要怕弄髒衣服而阻止他。例如,孩子本來正在專心地玩什麼玩具,家長忽然興致衝衝地跑過來:喝果汁吧!吃香蕉吧!……能不能先等他把手裏的事情做完,再伺候?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興趣,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呢。再比如,孩子做作業,家長在旁邊指手劃腳,要麼指出錯誤,或者說一些無關的詢問,都是干擾了孩子的思路。
3、讓孩子獨立思考,不要急於幫助他。
如果孩子自己在思考問題,在想辦法解決,這本身就是專注的表現,家長千萬不要著急,不要急於去幫助他。我在翻斗樂裏看見過很多這樣的媽媽,孩子很認真地堆房子,擺擺這邊擺擺那邊,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坐在那裏想。這個時候媽媽常常在一邊大呼小叫:擺上邊更高,擺上邊!啊,紅色漂亮,快拿一個紅色的!……其實,孩子如果能夠獨自玩一些沒有危險的遊戲,家長不應該過多干預,你一喊一叫一插手,當然會影響他的專注力,也會減少他的探索欲望。而且,家長幫忙越快,孩子獨立性越差,造成他的依賴性。比如,他做事不能堅持,做一會沒有成功,就急於向你求助。所以,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吧!
4、家長的作用是“玩花樣”,激發孩子的興趣。
看了上面兩點,家長不要打擾、不要幫助,那麼是不是就在旁邊“袖手旁觀”、無所事事呢?當然不是,小朋友即便對什麼有興趣,可能也沒多長時間,兩三分鐘了不起。畢竟寶寶的探索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他已經“研究”不出來了,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就會分心。這個時候,就是家長大顯身手的時候啦,孩子不感興趣是因為他玩不出花樣,如果大人能夠變著法子玩新鮮,就能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增強探索的持續時間。舉個自己的例子吧。笑笑剛開始玩積木頂多三五分鐘,他只知道一層一層搭起來蓋房子,搭一會就跑去玩車。這個時候,我把積木按照顏色和形狀分類,他在旁邊觀察著,覺得很有趣,又跟我參與進來一起玩。過一會呢,我把長條形的積木擺成“軌道”,讓小卡車在中間通行,他又覺得很有趣,於是又坐下來一起玩。還有冰棒棍,我以前的博文中多次介紹過的,能玩出很多花樣,這裏不贅述了。
5、家長的“示範”,能夠有效地感染和帶動孩子。
直接舉例說明這一點。還是以最熟悉的搭積木為例,笑笑連續搭了七八塊高高的,忽然,轟一下倒了,孩子不耐煩,推著積木說“我不搭了”,轉身就跑走。我呢,不指責他,也不叫他回來,我就坐在原地,繼續擺弄我自己的這一棟房子,我故意讓高樓轟一下也倒了,然後我誇張地自言自語:“哎呀,怎麼倒了?真可惜,是下麵的沒放平吧?”我繼續搖頭晃腦:“沒關係,嘿嘿,我再來一次,這一次我每一塊都擺的穩穩的,嗯,我一定會比剛才搭的高!嘿嘿。”然後我開始一塊一塊慢慢搭。我用眼角的餘光看見,笑笑沒有跑遠,他站在那裏仔細觀察我的一舉一動。很快,他被感染了,他興奮地跑到我身邊,說“我也會,我也能搭高高的。”然後,繼續專注力地做。
6、鼓勵孩子,讓孩子有“成就感”。
在做事過程中,孩子如果遇到困難,要鼓勵他,讓他願意去克服困難,久而久之,就能養成善始善終做完每一件事的良好習慣。另外,成功的喜悅能夠刺激孩子再接再厲,當孩子順利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注力。當然,不要將結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還沒有達到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積極的表現,同樣也可以讚美孩子哦。
上一篇文章:失眠解決方法介紹
下一篇文章:耐心培養孩子提升專注力
0800-520-176